日前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中“激发改善型消费活力”中提到教育和培训消费,被市场解读为利好。8月5日至7日,连续三天教育培训板块持续活跃,被不少人认为是教培行业又一次迎来了春天。
教育培训本身是一个宽泛的感念,它既包括职业培训,也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培训;包括学科类培训,也包括非学科类培训。而《意见》中明确提到,“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指导学校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非学科类优质公益课后服务”。
也就是说,激发改善型消费活力,针对的主要是职业培训、非学科类培训等。这类培训自始至终都没有全面禁止,政策层面一直都是鼓励发展,也就不存在解禁一说。
至于“双减”政策中,被明令禁止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此次文件并没有提及,政策并未发生变化。所以,先打压后解禁的“反转”,更多还是市场的一种误读。manbetx万博平台
涉及教育培训的政策文件落地后,引发各种误读猜测,类似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演了。
比如今年年初,《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就有声音表示,这是全面放开校外培训,并称“校外培训的春天到了”。去年10月,教育部发布《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又有不少人误以为,这是对所有类型的校外培训全面禁止……
教育话题关注度高,每一次有政策出炉,都牵动着家长的敏感神经。但为什么社会层面,总是出现各种理解偏差?为什么对政策的错误解读,能让很多家长深信不疑?
它未必是因为政策信息传递不准确,更多其实在于,对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政策限制适度放宽的期待,仍然是一种浓烈的社会情绪。
尽管“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负担,规范校外培训市场,但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尤其学科类培训,市场需求始终存在,没有被“双减”政策完全掐灭。而市场则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需求,以不同形式继续提供着相关服务。
近两年来,虽然很多教培机构关门的关门,转型的转型,俞敏洪领导的新东方,更是成功转型直播电商行业,打开了新的天地。然而,由于培训需求还在,正规机构退场之后,一些小机构绕过监管,仍然在从事着义务教育学科培训的地下生意。
一边是令行禁止之后,违法违规培训,形成了一个隐蔽的地下市场;一边是执法压力下,校外培训费用高昂,且常常游离在监管之外,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破坏了市场秩序。
一些教培机构希望放开管制,将地下生意合法化,不少家长也希望有更多、更实惠的补课选择。在这种社会心态下,教培行业政策一有风吹草动,难免会成为关注焦点,引发各种解读。
如果怀揣着对行业解禁的期待,在理解相关政策时,便更容易受到乐观情绪的影响,倾向于偏听偏信那些符合自身期望的解读信息。
给学生减负,避免无效的内卷,这个大方向当然没错。不过,只要升学压力不变,起跑线的焦虑不变,家长、市场和政策之间的博弈恐怕不会停止。
这正是教培行业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所在。行业治理越是复杂和艰巨,治理策略越需要智慧与灵活性。manbetx万博平台在这个意义上,在一片行业解禁的误读声中,重新审视并不断优化教育培训的相关政策,无疑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