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数量结构变化以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现实需求出发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彰显教育的人民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价值追求。
教育承载着亿万家庭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义务教育的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最根本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位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1年底全面实现了县域范围基本均衡,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这一历史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强大的财政经费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坚持补短板、兜底线,实施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重大项目,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持续投放巨额资金,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危房、大通铺等问题基本解决,特别是许多中西部农村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实现质的飞跃,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不断提升。
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挑战。近年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2023年末达66.16%,比2022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村生源加速向城镇流动,导致义务教育学校“城镇挤、乡村空”的情况进一步加剧。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人口负增长所带来的学龄人口峰谷波动和梯次推移,义务教育资源可能面临“当前不足但未来过剩”的困境。按照当前的教育资源配置标准,数年之后义务教育硬件资源和师资配置都可能出现富余的情况。且随着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更加强烈。解决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一系列内外部挑战,亟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切实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
要助力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进一步在投入上下功夫。以公平、优质、均衡为投入导向,推动区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既要在投入增量上提高标准、增加教育服务项目,又要在投入结构上合理调整城与乡、硬件与软件的投入方向,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精准度和使用效益。
在投入增量方面,一是充分考虑义务教育生源数量减少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需求,动态调整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二是随着农村生源减少,充分考虑优化整合小散弱乡村小规模学校后对寄宿制学校的需求,科学核定寄宿制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成本,尤其是对宿管、心理、安保、校医等人员配比的核定,增加寄宿制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补助;三是充分考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后新增的学生交通、午餐等需求,拓展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项目,提供免费校车或者对助学公交提供相应财政补贴,将现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和农村义务教育营养膳食补助项目惠及更广泛的群体和地区,manbetx万博登录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
在投入结构上,一是按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加快向常住人口覆盖、不断提高供给水平的要求,通过新建、改扩建、挖潜改造等多种方式扩大城镇尤其是人口净流入地区的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二是将城市义务教育学校纳入校舍安全保障机制范围,建立城乡统一的校舍安全保障机制;三是调整“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轻人”的投入倾向,进一步调整经费投入结构,加大对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培训、教师待遇等方面的投入。
调整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既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战略性引导,亦是其题中之义。切实做好该项工作,有助于化解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以教育之力筑牢人民幸福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