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程 豆丁网
发布时间:2024-09-13 02:15:14

  教育课程教育,课程,,¥600起,¥7000,+e+

  第六讲 课程 一、课程概述 二、课程类型 三、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四、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基本含义与 关系 五、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的词源考释 (二)课程的概念 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为《诗经•小雅•巧言》“奕 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时说道:“教护课程,必君 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里的教、護、課、程,是四個 並列的動詞,其基本含義都是監督。唐宋之時,教、較通用。 較,計量也,就寢廟建築的度支而言。護,監視也,就具體 的施工而言。課,督促也,就工期而言。程,考核也,就規 制、式樣而言。教、護、課、程排比聯言,牽涉到寢廟建築 的方方面面,都必須由君子監之作之,才可能符合禮法的要 求。据考,这是我国“课程”一词最早的出处,但跟现代 “课程”的涵义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学六》中说过: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 大作工夫”等。其意思是指所分担的工作程 度和学习内容的范围、时限和进程。朱熹的 用法已与我们现在许多人对课程的理解基本 相似。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 词的词根源自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 为“奔走,跑步”,其名词意为“跑步的 道路,奔走的过程或进程”,隐喻“一段 教育过程”。 最早采用英文课程一词的英国教育家斯 宾塞所指的课程是教学科目之义。 传统意义上,课程即学科。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 》一书出版, 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诞生。课程 理论研究由此迅速发展,人们对课程含义的认识逐 步摆脱课程即为教学科目的狭隘范围,开始将课程 看作是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指导的涉及学生学习活 动的整体框架的极为广泛的概念。 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 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 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 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 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 生的影响。 课程类型是指按照课程设计的不同性质和特点 形成的课程类别。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五)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根据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 经验来分类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 程。 1、学科课程 (1)涵义:亦称“科目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 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 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各科目都有 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学习期限和各自的逻辑系统。 (2)优点:将科学知识加以系统组织,依一定的逻辑 顺序排列,便于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容易进行评价。 (3)缺点:由于分科过细,只关注知识的逻辑体系, 容易造成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容易脱离 学生的实际生活,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科课程由来已久 我国西周“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 古希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 数学、几何、天文、音乐。 2、活动课程 (1)涵义: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 或“生活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 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 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 (2)优点:有利于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3)缺点: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指导。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优缺点是相对称的。学 科课程的优点正是活动课程的缺点,而学科课程的 缺点,正是活动课程的优点。因此,它们是相补充 而非相替代的关系;两类课程在学校教育中都必不 可少,应将它们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 类型来看待。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可将课 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 2、综合课程 (1)涵义:是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 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2)优点: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 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全面的视 野和方法。 (3)缺点:不利于一些学科内容系统和深入的 教与学。 从课程管理的要求来区分,可将课程分 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是指有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 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 生的共性。它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 2、选修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及需要,有选择自由而非必须学习的课程。其主导 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 的个性。 从课程开发、设计和管理的主体来区分, 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 程。 1、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 央政府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 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2、地方课程,又叫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 指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由地方根据国 家管理政策和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 开发设置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 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 是指某一类学校的个别教师或教师集体,根据国家规定的教 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 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 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 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与特色。 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 式来区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又称“正规课程”或“显在课程”,manbetx万博入口它是 指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课程表 中的学科。 2、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20世 纪60由美国教育家杰克逊首次提出,它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 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常体现在学校、班级的情 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 (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 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校纪、学风、班风等)。 ※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 两种课程目标: 课程应该给予学生间接经验 学科课程 课程应该给予学生直接经验 活动课程  对间接经验的认识:  优点: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时间和速度  缺点: 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不善于理论联 系实际,缺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获得与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同步  对直接经验的认识:  优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缺点: 学生难以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  如何对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以间接经验为主,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二)知识和能力 联系: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知识是能力提高和形成的基础 独立性:知识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  两种课程目标: 课程应该传授学生实用知识 实质教育 课程应该发展学生各种能力 形式教育  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 如何对待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 通过建立不同的学习方式,将传授知识和发展 能力统一起来。 (三)分科和综合  两个认识论范畴: 分科 注重探究事物自身的特征 综合 强调探究事物之间的联系  如何对待分析和综合的关系? 从思维结构上,包含了分析和综合才是合理的; 从课程结构上,包含了分科和综合才是全面的。 (四)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 人文主义课程的特点: 课程目的上,崇尚个性和人的和谐发展。 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 课程实施中,充分尊重儿童。  科学主义课程的特点: 课程目的上,强调科学的价值和力量 课程内容上,提倡科学知识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 课程实施中,讲究科学的方法和形式。  如何对待人文和科学的关系? 既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提倡尊重学生 和重视个性发展的人文精神。 1、课程计划 2、课程标准 3、教科书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它是根据 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 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 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 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 应设置的学科、各门学科开设的先后顺序、 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 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 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课程标准 包括说明和本文两部分。 (1)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 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 的原则以及教学法的建议等。 (2)本文部分:系统地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 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 点和时数,并编有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 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3、教科书其他课程资源 教科书,简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 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 学大纲的具体化。 其他课程资源包括教师用书、练习册等。 教材的作用: (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 的主要材料,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 备课、上课、布置职业、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提供 了基本材料。 (3)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 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五)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六)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论争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 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各学科 课程标准研制组。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9月国家课程 标准进入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目前,我国的新一 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攻坚阶段。 1、国际背景 (1)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知识 经济的到来,使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必然;信息化为 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提供全新的方式和理念;全球 化为终身教育提出了学习的主题。因此,能否构成 终身学习体系及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成为各国教育改 革的共识。 (2)课程改革成为一种国际潮流。各国通过教 育改革提高本国劳动者的素质,增强自身的国际竞 争力。 2、国内背景 (1)顺应国际课程改革的客观必然,避免落后 于世界潮流; (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实现 “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教育课程豆丁网

  【复试】2024年 西北师范大学040102课程与教学论《640生物教育综合》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复试】2024年 吉林外国语大学045115小学教育《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复试】2024年 西北师范大学040102课程与教学论《638历史教育综合》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复试】2024年 西北师范大学040102课程与教学论《641地理教育综合》考研复试精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