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开学,《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开始实施,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标志着我国劳动教育进入以课程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确保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落地落实落细,需要进一步强化劳动课程实施管理,在“实”上下功夫。
坚持目标导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也是确保课程标准落地的重要原则。在以往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中,我们看到,有些教师还不会制定课程实施目标,或者说不知道该怎么制定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具体表现为:有的目标大而虚,有的目标小而窄,有的则直接把劳动内容视作课程实施目标,造成劳动课就像没有目标的航船,走到哪里算哪里。
确保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落地时落实落细,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切实增强课程目标意识,深刻把握课程目标内涵,在遵循劳动课程总目标和各学段具体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从目标出发,系统分析、精心设计,实施“精准滴灌”。从劳动课程的项目设计、项目安排、过程指导,到劳动周的设置,都要确保有具体课程目标的引领,避免笼统、空泛和单一。例如,在劳动课程的项目设计上,要制定清晰明确的项目目标,在目标引领下选择适宜的项目内容、确定劳动场域、明确项目过程、提炼操作方法等。在劳动周的课程设计上,也要注重课程目标引领,在劳动任务的持续性推进中,充分体现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和劳动精神的培养,确保学生在完成阶段性劳动课程学习后达成目标要求。
在确立课程目标基础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提出了系统化的课程内容结构,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还强调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了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针对每个学段、每个任务群,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内容要求”“素养表现”和“活动建议”。
确保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落地时落实落细,必须在课程实施内容上精准发力、狠下功夫。一要注重劳动课程内容序列化,强调项目和任务循序渐进、相互关联、互为支撑,既可按照劳动实施的自然顺序,也可按照劳动主题,确定劳动内容、分解劳动任务。二要注重劳动课程内容综合化,既要注重把劳动实践与其他课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也要注重覆盖多个任务群,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三要注重劳动课程内容科学化,要体现与学段相适应的劳动强度和难度,考虑课时和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在劳动内容的衔接上,针对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别,分成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按照“简单—复杂—综合”逐渐提高内容难度。四要注意劳动课程内容多样化,尽可能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如劳动项目实践、技能竞赛、劳模大讲堂、职业体验等。
教师是劳动课程高质量实施的关键。针对劳动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场地开放、分散,教师来源多样、指导方式灵活等特点,课程标准特别对劳动课程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
一是要开展劳动课程教研员专业培训,要求各级教研机构配备劳动课程专职教研员,并强化对教研员的专业培训与指导、工作支持与督查,提升教研员劳动课程教学研究与专业引领能力,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及时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是要开展劳动课程教师专业培训。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学习,使其深入理解劳动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课程理念和核心素养内涵,提升教师自身的劳动技能水平和劳动课程教学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组织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培训,让教师充分掌握劳动课程内容结构和课程内容要求,掌握不同学段学生劳动素养要求,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所在,能基于劳动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合理规划和设计劳动项目、组织与指导劳动实践过程、制定课程评价方案等,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规划、组织与实施能力。
课程评价对促进劳动课程目标的实现、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因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缺失,无法对劳动课程实施进行有效评价的现象,课程标准明确了劳动课程评价要遵循导向性、发展性和系统性三个基本原则,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课程评价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安排的反馈、诊断与促进功能,整体、系统地进行评价。
为此,要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将平时表现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贯穿于劳动课程实施始终,评价内容要紧扣课程目标、内容和劳动素养要求,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表现出的劳动素养水平。例如,针对具体的劳动学习与实践,日常生活劳动可以用劳动清单、生产劳动可以用劳动任务单、服务性劳动可以用劳动档案袋为主要评价工具进行评价。阶段综合评价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培养目标,差异化设置劳动课评价内容。例如,1~2年级侧重评价学生劳动意识的建立、个体日常生活技能的掌握;3~6年级侧重评价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基本劳动技能的掌握;7~9年级侧重评价劳动能力的提升、劳动品质的形成和劳动精神的培养,以及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形成等。要重视课程实施的效果评价,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又要发挥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元主体评价的作用,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功能,通过评价的积极引导,促进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实现。
落实劳动课程目标,推进劳动课程内容实施,确保劳动课程标准落地落实落细,还需要有坚实的系统保障。特别是劳动课程资源开发、劳动时间与空间的拓展,需要进行全面部署,注重各方面的统筹、协同与衔接。比如在劳动空间的衔接上,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合作格局,推进“家校社”劳动协同育人,以促进全社会劳动教育力量的有效整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学校场地、设施及环境是劳动课程实施最基础的资源。学校应按照劳动课程内容结构及实施需要,建设必要的劳动实践室,这是学校劳动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社会劳动实践基地是劳动课程实施的拓展资源,是工业劳动、农业劳动及劳动周等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在当前建设“数字中国”、实施“国家数字化教育战略行动”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需要特别加强劳动课程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科学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助力和保障劳动课程实施。
此外,还需要在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上下“实”功夫。要以安全、适度为原则,合理安排劳动任务强度和时长,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详细、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劳动过程中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学生劳动安全知识的学习,建立劳动风险意识、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在场所设施的安全性判断、劳动实践中的安全操作、劳动实施全程的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要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确保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落地落实落细,必须强化劳动课程实施管理,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资力量、效果评价、保障体系等方面下“实”功夫,确保新时代劳动教育在课程标准引领下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作者:王晓燕,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manbetx万博入口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