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变里的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manbetx万博APP化走入山东地方必修课程教材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4-10-08 21:42:20

  作者:鹿永建(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多年来,人们在思考,有的地方、学校、机构和甚至家庭在探索着,试验着,闪光之处,星星点点。

  国民教育体系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传统文化教育最根本的阵地。秉持这样的理念,自2017年9月起,山东中小学全面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这是全国第一套进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传统文化教材。半年过去,情况如何,社会广泛关注。

  日前,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等近四十位学者、专家、教育工作者齐聚北京原中法大学旧址,举办别开生面的“百年之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山东必修地方课程研讨对话会”,与会的还有二十多位来自山东、湖北等地的中小学老师、家长和学生。

  他们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指导方针,以沉甸甸近五十册的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为切入口,研讨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时代意义、落地方式及可能达到的转化效果。会议为2018年的春天平添了学术味,文化味,教育味。

  1995年,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叶至善、启功、吴冷西、陈荒煤、张志公联名提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的提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中小学校园之势日强。

  教育部2014年推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若干要求。2017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列为工程重点任务。2017年9月,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在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三个学段全面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省份。

  山东枣庄十五中副校长武杰说,他印象中,2008年山东就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将“传统文化”作为义务教育地方必修课程之一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2009年起,山东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发了以弘扬优秀文化、塑造学生品质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课程,统一了课时开设要求,纳入地方必修课程管理。“全省各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审定通过了60余类地方选修课程,其中传统文化领域的课程占比超过了六成。”张志勇说。

  紧随山东省之后,河南省教育厅日前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通知》,从2017年秋季开始,各中小学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所需课时在学校课程中统筹安排。由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等单位共同编写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小学6册、初中3册)已经审定通过,将作为河南省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用书。

  回首百年之前,1912年1月19日,当时的教育部公布《普遍教育暂行条例》,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中华传统经典渐次从中小学生课堂必修课程中退出,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潮有很大关系。

  多位专家指出,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山东地方必修课堂,可谓是一个百年之变,但绝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而是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宽广视野,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当代道路。

  “百年之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山东必修地方课程研讨对话会”由山东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山东教育出版社和北京爱加倍关爱家庭促进中心承办、尼山圣源书源协办,与会学者来自中国教育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家、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孔子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机构,人们对山东教材一纲多本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一年的时间,我们集中一千多位专家和一线校长、教师的智慧,研制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纲要》,建构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文化课程、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立德树人新格局,”张志勇说,这期间出台的《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是全国第一个面向中小学的传统文化课程方案。

  有了课程方案,山东省教育厅又在四个月后发布通告,面向全国受理传统文化课程教科书的申报。“先后共有省内外17家出版社报送了申请,他们的热情出乎我们的想象,”张志勇说,山东方面委托教育部有关机构进行了两轮审查,最终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中华书局等9家出版社15个版本的教材通过了审查,“这是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专家主持审查通过的全国第一套进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

  “一个是学派的选择,我们以儒家为主,兼采百家。”张志勇认为,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材、课程自然要以儒家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同时也适当选取了诸子百家及其他适宜的经典内容。

  “另一个特点是内容的选取上,我们坚持以原典为主,比如儒家文化经典内容就是以‘四书五经’为主,”张志勇表示,“我们的课程教材不要离开原典的二手内容,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等,都不会作为主要内容出现在课程教材中。”

  国家开放大学教授孙福万说,虽然《纲要》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提出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若干实施建议,但也许是考虑到这项工作的难度,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将某套教材“定为一尊”,而是采取了“一纲多本”的开放形式,这就保证了这项工作的开展有了稳妥、务实的基础。

  学者们指出,独立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筛选上,还是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甚至在教育界的共识方面,压力都是可想而知的。采取采取“一纲多本”的形式,先进行一些经验的积累是必要的和稳妥的,值得其他省份加以借鉴。

  47.77%认为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不足”,42.01%认为是“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24.91%认为“学生没有兴趣,缺乏热情”,16.36%认为“家长怕影响课业不支持”……2016年,山东省教科院曾进行了一次涉及1.3万所中小学的问卷调查,来自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多向互动的信息流,合起来是个不小的惊人的比例。传统文化教育散乱化、碎片化、知识化、学科化,是当下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深刻思考的几个问题。

  以“四书五经”及其他原典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会不会与现有的语文、历史等课程部分内容重叠,进而造成重复教学?让低年级学生研读连很多专家学者都不一定参透的经典,会不会难度太大,进而造成学生的厌学……2017年9月,在山东中小学全面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当口,社会各界赞同和支持之余,也表达了一些疑问和困惑。

  山东省教育部门针对问题已有所准备。张志勇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重点与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它的重心并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人格培养和道德教化,在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端正,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记者翻阅教材也可以体会编写者的用心: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是接触、记诵一些简单的格言警句,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学习经典章句及进行相应的实践体验,进而对一些传统价值观和为人处世之道有较深领会和认知;到了初中阶段,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经典,增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形成一定的价值认同和道德实践能力;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则需要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分析和系统把握能力,形成坚定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自觉。

  有了教材,接下来最重要的恐怕就是教师了。枣庄十五中校长邓淇介绍,枣庄十五中从2015年9月,配置了专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职教师一名。2017年9月,增加到三名。为保障课程开设的专业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实效性,从语文学科、历史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中各选择一名老师,经过传统文化培训学习后,担任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同时,还配备了五名兼职教师和活动辅导员,成立了传统文化教研室,负责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研究、课程开设和学校传统文化活动开展。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纳入教师工作考评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实施。该课程成为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学科之一。

  山东潍坊文华小学校长孙颖说:学校成立一年半的办学实践,除了应用山东省编《传统文化》地方教材开展教学外,我们还在经典诵读、经典剧目表演、汉字文化、传统节日研究、经典人物研究、书法几个方面展开实践与探索。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耿成义介绍,2017年12月我们举办了“全省传统文化教学观摩暨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第二届年会”,山东省第一次传统文化的课例遴选和公开观摩,旨在鼓励全面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寻求适合传统文化教育自身规律的新途径。

  从传统文化必修课教材中选取内容创作课本剧,然后由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一起排一起演,这种拟生活的学习方式有独到功用,可以在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体认传统文化的精彩,可以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更能复活传统文化的生活味。北京爱加倍关爱家庭中心总干事钱红林说,依托一批有文化情怀的专家、志愿者,把传统文化课本剧日常化,可以消解传统文化的时空阻隔,避免过度知识化,让学生、老师和家长在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中,不知不觉体悟到先哲们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传统文化进入地方课程教材只是第一步,后面要做的事情还很多。manbetx万博登录此次会议就是力图让教育行政、学术界、课程研制方、学校师亲子和新闻出版机构在对话交流中各取所需,彼此滋养、形成合力并影响社会。具体来说,让教育部门的管理更有科学性艺术性针对性引导性,让学界的研究对于校园中的青少年有更适切的影响力,使课程研制专家将院校研究所承载的学术传承与中小学校园所呈现的时代需求更有效结合,更重要的是鼓舞帮助引导学校教师和家长特别是学生,能够将静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转化为动态的课堂与生活,有效影响其品德成长,最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百年之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山东必修地方课程研讨对线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回归的一朵迎春花,更精彩春天还在后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