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中的课程
发布时间:2024-10-26 01:28:15

   (1)行为目标。也可称为预设性目标。以学生发 展变化的外显的行为来表述目标的达成。

   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偏难,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评价一元化等 问题。2001年,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课程改革表现在:第一,力求把集权制与分权制两种体制优势结合起来,确 立“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第二,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课程目 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实施个性化。

   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  1)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介绍

  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国家课程  县域地方课程  校本课程  校本课程的类型  校本课程的开发

  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 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 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 依据。

  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可以从三大方面来 看。

   第一,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格局、政治格局、科学技术发展,对每一个国家、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仍至儿童、青少年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面对这 些挑战,我们要思考我们的基础教育究竟有哪些不适应?如何去变革?应该 说这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共同背景。

教育学中的课程(图1)

  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 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一般指 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 及其进程的总和。

  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 课程,作为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同时体 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 基本原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蓝图,对保证学 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 追求: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科学 人文素养,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强健的 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 主要特点  1)着眼学生个性整体性发展,倡导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 2)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 3)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 2)确认并采取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  3)课程决策、管理的权利由国家、地方、学

   1)课程结构从内容本位转向内容本位、manbetx万博官网能力 本位、人格本位的多样化结合

   1)“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的 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

   (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革的基本情况 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第8次课程改革

   五 我国中小学课程  (一)中小学课程的性质  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 (二)我国中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 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  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的为最终目

  的  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 4.贯彻幼儿、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衔接的原则  5.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等等。

  现社会功能,关心社会现象 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

  在负责----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4R  1丰富性,2循环性,3关联性,4严密性

  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 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 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涉及到 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后者 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这实际上即指课程 计划(或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 学大纲的具体化。 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 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 学性与思想性。  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 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manbetx万博官网必须注意到基 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 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 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直线式和螺旋式  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 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 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 单一学科或学科的总和。(2)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 (3)书面的计划(课程表)。(4)学生获得的经验。

   (1)知识与技能。着眼于学生对人类已有科学文 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分为了解、理解、掌握、运 用等不同的水平层次。

   (2)过程与方法。着眼于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学习 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和内心体验,对学习方法有所 感悟,在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分为经历、体 会、探索等不同的水平层次。

   微观层面——教室环境营造  宏观层面——校园文化建设 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所创造和

   1)观念形态层——学校师生所共同享有的价值观、 道德规范、行为模式、人际关系与校风传统以及各 种认同的文化意识。

  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 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 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 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 假期进行划分。

   1.教学科目的设置  2.学科顺序  3.课时分配 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 二是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 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 三是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 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 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 结合。

   2)制度层——规章制度、学生守则等。  3)物化层——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活动。

  的内容糅合起来所组成的课程。  3)广域课程:将若干科学领域的内容整合起

   学科课程(理论性课程)与活动课程  学科课程  是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一定年龄阶段学

  生的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学生必须 掌握的知识、技能,组成各门不同的学科, 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周期 的一种课程类型。  活动课程(实践性课程)  是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 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有关教育内 容及其进程的一种课程类型。

   1)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正在被课程实施的 “相互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所取代。

   是指学校内部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 式课程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 影响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总和。

   ① 影响因素的弥散性。  ② 实施过程的潜在性。  ③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 ④ 学习结果的非学术性。

   课程的功能是指课程在一定的环境中所发挥 的作用。环境具体包括学校内部的环境和社 会大环境。

   1、课程结构决定课程功能  合理的课程结构有助于课程功能正常发挥 :  (1)基本要素不可或缺。  (2)要素之间协调互补。  (3)各要素组织有序。  (4)各要素的质与量的统一。  2、课程功能反作用于课程结构  事实上的功能不理想  可能的功能不理想。

   第二种正式的课程; 第三种领悟课程(师定 课程);第四种,实行的课程;第五种经验 课程。

   本书的课程定义: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 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 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 程总和。

   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可分为:科目本 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核心课程、经验本位课程。

  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 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主要要素主义:知识  与永恒主义:学科价值 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关心社会问题,实

   第二,在这样一个共同背景下,国际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了哪些趋势? 我们怎样去跟进这个趋势?怎样才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 第三,就是我们的现实。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特别是80年 代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研究、实验研究,应该说从观念到理论、到策 略,仍至管理制度,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但是面对时代的要求我们 还有很多方面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还没有形成一种课程制度更新 的机制,我们的学校文化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