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新时代,将非遗传承与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合,既是摆脱传统文化传承困境的创新路径,也是实现职业教育铸魂育人的战略选择。高职院校应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校园文化三个维度,探索非遗传承与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融合路径,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思政的核心环节,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参考依据。推动非遗传承与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合,应从课堂教学出发,将非遗相关知识融入学科教材中,为课程思政实施提供有力支持。立足非遗的精神特质,提炼思政育人要素。由教师牵头,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全面整理和记录地区内的非遗技艺,结合各学科实际教学需求,针对不同非遗项目编写相关校本教材。深入挖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将非遗中蕴含的集体记忆转化为课程思政育人资源,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形成技艺传承与文化自觉的辩证统一。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鲁丹萍编著的《江南非遗技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实践相结合,用彩插形式呈现非遗作品,让学生在学习非遗技艺的同时,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构建“专业+非遗+思政”的跨学科知识图谱。在教材编写时,通过分类整合的方法将非遗元素融入其中。按照不同专业方向,如文化艺术类专业教材,可增加非遗图案、色彩、造型等内容,引导学生深度探究非遗的美学价值,鼓励学生将非遗元素融入艺术创作;工程技术类专业教材,侧重从非遗技艺中的工艺原理、材料应用等方面寻找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融入传统建筑技艺的智慧,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实现技能习得与文化认同的同步提升。
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天然的实践育人场域。在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融合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实现非遗传承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由知识内化向价值升华的质性飞跃。
在校内实训层面,探索“非遗工坊+思政课堂”的教育模式。建立非遗大师培训工坊,依托学科特色,将非遗资源与专业学科融合。邀请非遗手工艺人进校为学生提供培训,并遴选校内教师配合教学,通过课程传授和实践,增强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提升学生文化创新意识与能力,让传统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发挥人才、场地、教学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同研发符合年轻一代审美需求的非遗产品,让传统文化的时尚演绎在校园实现。
在产教融合层面,构建“企业课堂+文化传承”的协同机制。与相关文化机构、企业密切合作共建非遗技艺传承实践教学点,让学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近距离接触和研究珍贵的非遗,了解并掌握传统工艺的制作精髓与审美内涵;通过参与非遗的现代转化,理解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社会实践层面,实施“非遗调研+价值导向”的研学模式。组织学生深入非遗发源地开展田野调查,通过访谈、参与、观察、manbetx万博下载记录等多种方式,搜集非遗传承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增强学生对非遗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思政教育从理论认知到行动自觉的转化。
高职院校应注重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积极整合非遗资源,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形式,打造特色品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不断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在物质文化层面,注重校园各项“硬件”建设,创设“非遗景观+育人空间”的沉浸式环境。在校园入口、广场等位置,设置非遗主题雕塑,如传统的民间艺人雕像或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标志性物品,发挥环境的空间叙事功能,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视觉震撼与精神感召;建设非遗主题教育馆,以壁画、浮雕等形式,展示剪纸、刺绣、皮影戏等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和经典作品,将文化符号转化为育人要素,形成具身化的价值引导。
在制度文化层面,建立“传承人驻校+学生社团”的双轮驱动机制。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指导教师,定期开展大师讲堂、技艺展演等活动;支持学生成立非遗研习社、传统工艺创新工坊等社团,以活动制度保障非遗长效传承。
在精神文化层面,构建“非遗节日+品牌活动”的文化仪式体系,依托重要节日节点,举办以非遗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艺术展览、传统技艺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使之成为传统手工艺术的欣赏者与学习者,推动非遗融入高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例如,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了“杭绣技艺”“丝绸手绘”“扇面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将抽象的工匠精神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校园文化基因,涵养学生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文化品格,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郑小忠 作者为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22年省级课题思政教学研究项目“非遗传承背景下高职听障生民传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手工艺类课程为例”〈立项号:521,项目主持人:郑小忠〉,2024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专项课题“特殊高职院校工美专业核心课程新形态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立项编号:2024JCD010,项目主持人:郑小忠〉)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