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其中提到,完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标准,推动高校将其列为必修课,打造一批国家规划教材、示范课程和教学成果。
早在2007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就提到,要开展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同年底,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到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此后,多所高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manbetx万博注册
而近年来,教育部在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同时,引入了生涯教育的理念,鼓励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融入学校招生、学生培养及就业的各个环节,帮助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的通知》,组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制定大学生学业与职业发展指南,指导高校深化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改革,对高校相关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就业引导提供指导和服务。
关于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相关课程,除了文首提到的中办、国办印发的文件提到推动高校将其列为必修课外,教育部在此之前也多次提及相关事宜。去年11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发布,其中提到各地各高校要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推动把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给予学时学分保障。
2023年底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也曾提到类似内容。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近年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被列入高校公共课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大学生讲授,不少于38学时。目前全国91.9%的高校已将就业指导课程设为必修课,生涯教育已经贯穿在高校招生、培养、就业的全过程中。
据了解,南开大学为全体2024级本科生开设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2024级本科生公能实践课大纲,课程内容共设计7个模块共计14学时,包含大学生涯规划认知、专业探索、自我探索、生涯决策等主题,为学生提供生涯教育与职业规划指导。
2024年8月30日,陇南师范学院发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方案》,提到该课程为必修公共课,总学时为48学时,分为专业适应教育(第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期)、就业指导(第三学期)、职业素养提升(第四学期)、职业实践(第五学期)、创业教育(第六学期)六大板块。其中职业实践不纳入学时,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为学生做就业指导报告等不纳入学时。
该课程不组织统一的笔试。考核以学生制作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作业、出勤等为主要依据,同时参考学生参加实践教学、专题讲座等活动情况。就业指导课的成绩实行学分制,一学期0.5学分,一学年1学分。学期考核平均成绩满60分折合0.5学分,不合格者按《陇南师专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除了课程设置外,各高校也在从其他各方面出发,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如河北师范大学去年举办2024年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教学大赛,同时该校将以更加贴近学生、专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课程教师培训,创新课程内容形式,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常熟理工学院今年初分两阶段开展了就业指导课教师专项培训,内容紧紧围绕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目标,分别从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教学基本规范和教学政策、课程实践及考核方式、上好就业指导课的方法、赛教融合背景下的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等方面展开。
当然,除了开设相关课程,高校还可以与企业、行业等外部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实习和就业平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职业的多样化,大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需求日益迫切,生涯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生涯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开设生涯教育相关的必修课,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掌握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更多高校也愈加重视其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加强。
麦可思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在近五年内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从2019届的83%逐年上升至2023届的89%,这表明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努力已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肯定。
生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明确职业定位,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校在实施相关教育时,不仅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还需注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兼具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积极引入企业专家、行业精英开展讲座或进行实践指导,为课程注入更多鲜活的案例与实用的经验。
本文来源于麦可思研究、教育部网站、金台资讯、科技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各高校网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