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协和学校精心打造的“六和”课程十二年一体化育人模式,在教育圈及家长圈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协和学校通过实施一体化课程,实现教学工作的规划、管理和实施的高效统一,使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能够保持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有效避免了学习内容的重复与断层问题。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显著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助力学校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在“六和”课程成功落地的三年间,协和学校在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过程中,充分彰显了该制度的优越性,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成为推动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协和学校党委立足新时代的教育机遇与挑战,立足协和的校情与传统的积淀,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于2022年7月,正式提出‘六和’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广州协和学校党委书记刘红梅自称老“协和人”。1991年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她进入协和的前身、著名的“广州一师”工作,担任政治教师。从师范、协和高中年级组长、学生处副主任、学生处主任、教导处主任,一步步到副校长,刘红梅在协和工作了20年。2011年4月,刘红梅升任复办才一年半的广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广州外校”)党支部书记,随后一直担任广州外校校长。在广州外校工作了11年后,刘红梅再一次回到协和。
“我树立教育初心和最初历练的二十年一直在一师、协和,对这里的办学理念很认可,也很喜欢协和的文化底蕴。我在广州外校11年的很多办学实践,都深受协和的影响,如‘尊重规律,静待花开’的教育理念其实就源于百年协和‘尔识真理 真理释尔’校训的启迪。”学校党委的主要职责是“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而“如何去整体设计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就是重中之重。
刘红梅在广州外校办学的11年,学校的发展突飞猛进,各项成绩有目共睹,“广州外校的办学经验告诉我,学校之所以短时间腾飞,关键是为每一个学生专门设计了多元的、个性化的‘一体两翼’的博雅课程,且深受广大家长的信任和喜爱。协和能否再一次腾飞,缺的是一个能落地的、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并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课程,协和宝贵的‘协力和衷,作育英才’的办学理念就很难贯彻实施。”
明确了课程建设是落实理念的当务之急后,刘红梅仍需破解一个核心命题:协和所要培育的英才究竟具备怎样的特质?“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我读了协和小学、协和初中和高中,协和的文化和土壤培养出来的英才到底与其他学校有什么不一样?这种‘人无我有’的特点,manbetx万博官网就是学生的个性。而培养学生的个性,也需要课程来解决。”刘红梅沿着协和追求“和”的境界,逐渐走出了迷雾,“六和”课程的框架在她脑海里越来越清晰。
协和校友张文豪给母校的一封信深深触动了刘红梅,更加坚定了她开设“六和”课程的信念。张文豪在信中这样描述自己在协和小学和高中的学习经历:“非常感激协和提供了这样多元化的课程,让我有机会在多个领域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小学时,我积极参加校游泳队、奥数班学习。早期的体育和数学训练为我的身体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我对数学的热爱延续了下来,最终在高考中取得了145分的优异成绩。小学印象最深的是自然科学课程和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培养了我的科技好奇心和兴趣。在高中阶段,我积极参与发展性课程、各种社团、比赛和活动。喜欢自己动手和设计,这促使我选择了华工建筑设计专业,并在此领域深造至博士学位。这一股探究和实干的精神延续了下来,坚持实践、理论和教学相结合……”
刘红梅说:“张文豪对母校培养的感激,让我坚定了对未来社会复合型、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深度思考。我们把协和多年来优秀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同时小初高贯通培养,新的课程体系——‘六和’课程,就这样应运而生了。”2022年7月,刘红梅对协和进一步发展的实际情况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对协和的课程进行优化和设计,首次提出六和课程的思想。
协和学校党委一致认为,“六和”课程正是学校“守正创新,赓续发展”的抓手和着力点,应抓住机遇,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开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刘红梅书记带领班子进行了深入研讨,进一步阐释其核心内涵:“这个凝聚着协和教育智慧的传统特色课程,应当包含‘和乐、和正、和雅、和致、和合、和心六个育人维度,这正是我们深化课程建设的着力点。”
六和课程体系中,“和乐”课程倡导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享受知识的滋养;“和正”课程注重品德修养,培养学生正直、诚信的品质;“和雅”课程提升审美素养,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感受美的力量;“和致”课程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和合”课程强调生态环保意识,让学生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心”课程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025年1月,校长卢邦柱调任协和。他欣喜地发现,自己的教育思想与学校“协力和衷,作育英才”的办学理念高度契合。“这六个维度覆盖强身健体、品德修养、审美教育、科学探索、生态意识与家国情怀,旨在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卢邦柱表示,各个部门要协力和衷,共同把课程扎实落地,真正让学生受益。
“六和”课程的实施,是协和学校在教育领域的一次大胆创新和实践探索,这一过程凝聚了全校上下的智慧和力量。从课程设计、教学研讨、教学实践、问卷调查、家校协同等方方面面,协和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六和’课程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全校老师的积极性”。
教务处副主任胡晓伟表示,“六和”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求,通过跨学科融合和实践创新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比如“和致”课程通过跨学科融合的科创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心”课程则通过研学活动深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务处副主任潘蔚贤则分享了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吸管搭建桥梁,亲身体验科学原理的应用。这种实践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教研处副主任牛筱琼介绍,学校积极开展“六和”课程的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案例研讨等多种创新形式。同时,学校鼓励跨学科和跨年级的教研合作,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德育处副主任梁少敏介绍,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校合作项目等活动,积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六和”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鼓励家长参与课程实施,如担任课堂志愿者、分享职业经验等,“这种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梁少敏说。
在“六和”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校长卢邦柱特别注重团队建设与协作,他深知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所以,他特别注重营造尊重教师专业价值的氛围,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他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合作开发课程,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一体化课程是协和的独特优势。我们通过小初高学段贯通的教学设计,打破传统学段壁垒,实现知识体系的螺旋式上升。例如,语文课程通过经典阅读的梯度设计,从小学的趣味启蒙到高中的批判性思辨,层层递进;科学课程则以项目式学习贯穿各学段,让学生在持续探究中形成核心素养。这种连贯性不仅优化了学习效率,更助力学生在长期规划中明确发展方向。”卢邦柱说。
“六和”课程的实施,120多门“六和”科目的开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在过去一年,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国家级奖项99项,省级奖项147项,市级奖项140项,充分验证了这一体系的育人成效。
基于“六和”课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学校通过“六和”课程,发掘并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领导力的优秀学生,他们在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大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脱颖而出,展现了协和学子的卓越风采。
“家长们也强烈要求,学校在‘六和’课程的基础上,班型的设置也应该更加多元,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卢邦柱表示,在协和教育集团的共同努力下,聚力打造协和英才培养体系的三大核心班级——协和班、和致班和和雅班应运而生。
协和班:传承协和学校百年办学精髓,依托“六和”课程体系,实施贯通式精英培养。
“其中2025年重磅推出的协和班有三大核心优势:文理贯通培养,教学配备顶尖师资团队,实施个性化成长规划;开展小班教学(30人),导师全程指导;培养目标直指C9顶尖高校,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创新人才。”卢邦柱强调,这些班级的设置,不仅丰富了协和学校的课程体系,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成长路径。协和班的学生,将在“六和”课程的基础上,接受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精英教育,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和致班的学生,将在数理思维和科学创新方面得到重点培养,成为未来科技领域的佼佼者。和雅班的学生,则将在人文美学和形象思维方面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培养,成为新时代的人文菁英。
在“六和”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党委要确保课程实施方向正确、执行到位。刘红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在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课程如何更加贴近学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如何更加以人为本,如何让立德树人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细节,学校领导班子经过了反复研讨、听课、磨课,不断寻找最佳的实施方案。
刘红梅强调,学校党委的领导不仅是对教学质量的保障,更是对“立德树人”教育本质的坚守。她提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党委特别关注课程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是否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
“可以说,协和学校已经在腾飞的路上了,‘六和’课程是协和学校腾飞的双翼,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则为协和学校的腾飞注入了强大动力。”刘红梅强调,“六和”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党委的领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正是有了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有力督导,才使得“六和”课程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刘红梅说:“未来,随着‘六和’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相信,协和学校将会培养出更多具有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优秀人才。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优越性也会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凸显。”